【非主流學習】在家自教孩子7歲前不閱讀不學字 社工爸媽力排眾議:不想他浪費黃金學習時間
發布時間: 2020/10/09 10:56
最後更新: 2020/10/09 10:59
70後社工媽媽謝麗敏(阿敏)與同為社工的丈夫,從事青少年和兒童服務逾20年,對填鴨式教育的害處體會最深。眼見不少學生受制度折磨,在兒子天天3歲時,阿敏決定辭職實踐在家自學(Homeschooling)。現時9歲的天天從未踏入主流教育模式,每天過着開心健康的生活,自主學習動機比一般學生更強。
兒子3歲前,夫婦從沒想過在家自學,後來阿敏接觸到非主流教育如森林教育、華德福教育,得知在主流教育以外,原來有更好的選擇。
我們與大部分港人一樣,在主流教育中受苦,花大量時間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。人生苦短,學習黃金期也短暫,我們想他學習的、體驗的都是跟隨他的意願和天賦,不要步我們後塵浪費時間。
最後二人因找不到心儀學校而決定自己教。阿敏先向教育局遞信申請孩子在家自學,現時與教育局職員一年會見一至兩次,包括家庭探訪,了解孩子身心情況。惟當局在這方面未有資源支援,例如不會提供輔助教材、學童保健等。
透過身體探索世界
一想到要自己教,許多家長不免頭痛。怎樣找教材?怎樣學字?怎樣要孩子專心坐定定?但原來這些都不重要。阿敏指,7歲以下小朋友最需要透過身體探索世界。
在戶外跑跑跳跳可讓小朋友發展大腦神經綫網絡,從而培養學習能力、手眼和肢體協調能力、認知能力等,主流學校學生長時間坐着單向學習,是好大的問題,他們只能從圖像中認識事物。其實小朋友愈小,愈需要從真實世界中學習。
在家學習,不等於毫無章法,兒子7歲前以實踐華德褔教育為主,主要為戶外加室內活動,一天行程如下:起身後在家自由玩天然玩具,然後到遊樂場,回家動手做茶點,再玩玩具,然後親子一起煮午餐,飯後不睡午覺會到遊樂場玩,藝術活動會畫畫、唱歌、玩泥膠,不論晴雨每天堅持安排大自然活動,一個月會有兩次特別活動如行山、坐纜車。
疫情前,一家人每年會到外國遊學兩至三次,閱歷增加也有助培養孩子自信心。
不閱讀可專注想像
阿敏在兒子7歲前有兩不做:不閱讀書本、不學字,令人大感詫異。親子共讀是家長必做的事,阿敏卻認為,年紀太小看書會限制想像力。
在華德福理論中,父母不要拿着書本講故事,因不想小朋友專注在書本上,而應在想像力。故事書有字有圖會限制想像力,例如大象,單聽的話他會想像大象是怎樣,但看到書本中的大象形象已經固定了。
《小王子》中的那頭大象,正是警剔成年人要放下想像限制。
除了不看書,也不接觸硬件資料、不學字。「如果灌輸過多資訊給正在發育中的大腦,會令大腦變成硬碟,削弱想像力、創造力,但現時主流教育是,孩子愈小就要愈塞爆資訊,最好3歲記到1,000個英文生字。」不過,二人仍堅持每晚為孩子說故事。
7歲以後阿敏就實踐瑟谷教育,主張自主學習,以孩子意願為主導。現時阿敏會因其興趣,為他報讀不同課程如溜冰、足球、羽毛球等。天天閒時喜歡砌高達模型、去圖書館借書,縱然小時候沒有培養閱讀習慣,但因從來無被迫學習,現在反像「報復式」般大量閱讀,飢渴地汲取知識。最近亦嘗試看煮食教學,親手煎牛扒慰勞家人。
帶着問題去學習,學會尋找答案是最重要的,一生人學那麼多知識,能保留到現在就只有自己的喜好。
不上學社交範圍更廣闊
親朋戚友間對二人的教育方法頗有齟齬:「幾時才讓兒子上學?」其中一個反對「理由」,是孩子會失去社交能力。阿敏卻說,綜觀她曾輔導過的中小學生,兒子的社交能力非常不俗,也常常在興趣班中被認為是模範學生。
社交不是大家想像中狹窄,在真實生活中,他會接觸到所有年齡層的人並學懂相處,反而主流學校接觸到大部分都是同齡人更奇怪。我做了20年社工,眼見好多學生有不少問題,無禮、自我中心,甚至欺凌同學,老師也無暇引導,在主流學校能否得到良好社交技巧?其實家庭教育更重要。
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兒子身旁,當他與人相處遇到問題會事後檢討,一對一的輔導其實更好。
也有人質疑,孩子學不到詞彙,便無法表達情緒。「好多人誤會了情緒需要教,孩子不開心就拿出圖卡,說明這就是不開心,但最好的方法是家長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溝通學習。我們有足夠溝通,也讓他有足夠時間接觸戶外和大自然,去遊樂場、玩玩具全是他這個年紀喜歡做的,小朋友在這個環境下成長,傾向平靜和快樂。」
最想孩子開心和健康
以宏觀角度看,阿敏認為在家自學與主流教育的小朋友,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更開心。「令人心痛的是,我接觸大部分中小學生都過得不開心,很多學生如果每天都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會少好多問題。」另一方面,也因無壓力、多運動、吃得好,在家自學的小朋友也更健康。
快樂和健康,是我在產房中見到天天時最想他擁有的東西。
疫情前,很多家長都思忖在家自學不可能。惟疫情來襲,遙距上課令不少家長頭痛,紛紛開始在家自學,只為讓孩子停課不停學。
其實Quit一年學校課程,去過與別不同的生活,也不是大問題。但無奈香港家長都被框死了,心裏有太大恐懼,以為不走這條路就無路可走,但香港有幾多精英?大部分人是犧牲品。我們不在主流,也一樣生活得好好,人生其實有好多選擇。
記者:陸明敏